河南交通报道
交通要闻 返回主页

科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 研究性本科教学改革育英

发布者:交通报道 发布时间:2025-06-24

—— 记河南农业大学刘圣勇项目团队创新育人之路

在河南农业大学创建双一流高校背景下,刘圣勇教授主持的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项目《科教融合视角下本科生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》(项目编号:2022SYJXLX014)取得了重要进展,项目团队结合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、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的建设情况,对本科生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性改革,达到了项目研究的任务要求。在该项目中,团队围绕本科生教学培养体系进行创新,通过优化专业课体系,将生物质能源利用、锅炉技术研发等科研项目融入教学,重构课程内容与案例,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;依托团队研究特色设计秸秆捆烧锅炉热效率测试、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工艺优化等实验中,深化学生对科研成果的理解;以企业实际科研项目为依托,要求学生围绕锅炉低氮改造、智能控制系统升级等真实需求确定实习内容与论文方向,实现真题真做,构建起“课程教学-实验实践-科研应用”的全链条培养模式。

 

科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 研究性本科教学改革育英

1刘圣勇教授团队带领学生进行锅炉实验

 

科研反哺教学:科教融合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

河南农业大学刘圣勇项目团队以科教融合为核心,将科研创新贯穿人才培养全流程。在课程建设中,团队把秸秆捆烧锅炉技术(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)、生物质悬浮燃烧设备研发等科研成果转化为《生物质能源工程》《锅炉原理》等课程案例,新增三段燃烧工艺、智能控制技术等前沿模块,实现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教学革新。实验教学环节,依托团队研究特色设计 “秸秆捆烧锅炉热效率测试”“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工艺优化” 等实操项目,学生通过复现科研团队的技术方案,在数据采集与工艺调试中深化对科研成果的工程认知,近三年衍生国家级竞赛奖项 2 项、省级 3 项。推行科研项目牵引模式,学生围绕企业锅炉低氮改造、智能控制系统升级等真实需求开展实习与论文研究,其学生成果推动企业氮氧化物排放降低40%,3 项技术实现产业化转化。依托 3000 平方米校企研发平台,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 80% 以上就业于新能源与环保领域,90%以上成为技术骨干,形成 “科研反哺教学、教学支撑创新” 的良性循环。

 

校企联动破题:多场景育人构建科教产融合新范式

河南农业大学与河南省四通锅炉有限公司双方合作始于 2003 年教学实习基地建设,2016 年通过产学研协议构建技术创新联盟,2022 年依托省级教学改革项目,共建“科技小院”“校企研发中心”等实体平台,形成“高校出智力、企业出场景”的共生机制。企业提供 3000 平方米研发场地与百万级科研经费,将生产线转化为“活教材”,双方联合申报省部级课题 7 项,3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。

项目团队负责人刘圣勇介绍,“让学生在设备旁解难题,在卷圆机前悟原理。”基地每年接纳 150余名农建、能动专业本科生,让进入智能控制车间、燃烧工艺调试区等生产一线。学生在工程师指导下,将《传热学》理论用于锅炉热效率测试,用《锅炉原理》知识优化三段燃烧工艺参数,近三年累计完成12项企业技术改进方案。通过“车间课堂”的实操训练,500 余名学子掌握了秸秆锅炉调试、智能控制系统运维等核心技能,相关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0%以上,80%以上入职新能源装备制造、节能环保等领域。

科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 研究性本科教学改革育英

 

2企业工程师为学生讲解生物质锅炉结构及生产制造工艺

 

从中原沃土迈向国际市场,刘圣勇项目团队的“科教产融合”实践正绘就高校与科研、企业“多向奔赴”的育人新图景。正如刘圣勇教授所言,校企联动并非简单的实习合作,而是构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机制。目前,双方正将合作拓展至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领域,计划共建省级研发中心,为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更多“能创新、会实战”的复合型工程人才,持续书写科教产融合的时代答卷。


(本文来自http://www.hntvjtbd.com,转载请注明出处)
分享到:


上篇:生态大县南召—打造运游融合靓丽名片-------------下篇:暂无